海角社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持续上升学校家庭社会应联动施治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逐年攀升,精神疾病与情绪障碍的发病率亦呈持续增长趋势。在此背景下,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愈发普遍,这些问题已逐渐演变成制约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的关键挑战。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演变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难题。当前,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深入推广,已成为教育教学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黑龙江省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张忠凯如是表示。

在推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发现、识别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均亟需专业人才、技术支持与适宜场所。然而,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和专业服务供应面临诸多问题,如供应不足等,这使得应对相关挑战变得尤为困难。

在全国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民进中央提出了《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管理体系》的集体提案。该提案建议,应迅速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融合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同时,还需增强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援助,以及完善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的整合和诊疗流程。

社会资源不足

近段时间,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民进中央经过调研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面临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与治疗机制尚未实现有效配合。目前,由教育、卫生以及相关部门主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网络尚未成型;同时,众多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发现和转介过程中存在延迟和不畅的情况。

学校在心理健康管理方面需要加强。教师入职和日常教学培训中,缺乏关于学生心理健康识别与管理的课程;适用于一线教师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如指南、手册)较为匮乏,培训资源也存在不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涉及心理健康的课程标准十分有限,相关辅导材料也极为稀缺。

学生心理健康领域面临社会资源短缺的问题。公立医院在精神卫生方面的资源存在较大缺口,且投入不足,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资源严重匮乏。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能力与资质上存在不足,且存在虚假宣传,收费体系混乱。同时,对于可能威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兴业态,监管工作尚不到位。

李孝轩强调,伴随经济社会的迅猛进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针对青少年的专业服务供给则显得相对匮乏,这一问题尤为凸显。

精神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导致县级医院缺乏充足的精神科床位和专业的医生,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受限,且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同时,专业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违规组织认证考试、过度使用心理测评工具等现象频发,尤其是精神类药物的不当使用,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伤害。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普遍面临心理教师短缺、兼职教师比例高、咨询设施不完善、课时被挤占等问题。部分农村中小学甚至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迎合检查,边缘化现象严重。在咨询、筛查、跟踪和诊治等环节,常常出现脱节现象。”李孝轩如是说。

学校监测干预

要有效应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迅速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

民进中央提出,各学校需设立学生心理状况的监测计划和应对措施,以提升心理问题的发现能力和教育干预的质量。建议构建一套机制,让普通教师能迅速发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迅速介入处理,并将此机制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同时,定期举办教师教育心理学培训,并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与识别技能纳入班主任入职培训的核心内容。构建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沟通渠道,借助日常联络协助家长树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一旦学生显现心理问题迹象,便应立即开展家校间的交流。若学生的心理问题超出了学校和家庭所能应对的范畴,则需借助转介流程,迅速引导至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接受治疗与康复支持。

张忠凯强调,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应共同承担起构建一个紧密沟通的桥梁,以形成协同机制,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辅导。他建议,应打造一个协调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张忠凯提出,教育机构应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宣传渠道,全方位、多层面地推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样化途径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携手助力家长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理念,以恰当的行为和正确的方法引导子女成长。充分利用各方的独特优势,携手合作,共同促进建立并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运作机制。

加强前瞻研究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特点。与此同时,众多新兴行业和领域也催生了新的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李孝轩明确指出,一些剧本杀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融入了异世界、恐怖、血腥暴力、人格分裂、灵魂附体等负面元素,这致使不少青少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引发犯罪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的社会环境感到十分担忧。

针对这一问题,民进中央及众多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提出了“双管齐下”的对策——一方面需增强心理健康专业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则必须对与未成年人相关的产品及活动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

民进中央建议,对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需增加对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由教育及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探讨并制定一套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措施,包括从学校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转诊流程及治疗康复等标准程序,以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强化心理门诊的建设,确保县级医院全面覆盖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服务。强化青少年精神科医师团队的构建,提升精神科医师在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难题方面的培训强度。同时,探讨将抑郁症等心理病症归类为医保门诊的慢性病种类。

同时,需深化对社会新兴领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潜在影响的研究,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商品与活动实施严格监管。依据“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对可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预先审查。严厉惩处心理咨询机构的虚假宣传、误导性营销、滥用心理测评工具和处方药物、以及高昂费用等不良现象,并坚决关闭不合格的咨询机构。

李孝轩提出,需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制度,并指导学校加速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心理风险学生筛选体系,以便及时实施干预措施。此外,实施“一人一案”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真正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边缘化以及迎合检查的问题,将原本的软性指标转化为严格的约束。同时,强化学校在责任上的担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间分配,深入进行关爱生命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另外,还需要提高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比例,通过与大自然的融合与互动,帮助学生调整自我,进而缓解心理压力,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李孝轩建议,将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公共娱乐项目纳入法律监管体系,通过立法或修法手段进行规范。同时,设立审查机制和分级制度,对相关产品进行实时监控。他还提倡发展智力型、法律推理型以及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娱乐内容。另外,李孝轩还呼吁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网络,并加速更新诊断标准,包括ICD和DSM系统,以加强心理咨询领域的综合管理。还要加大对滥用心理量表、滥用精神类药物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法治日报)